古语有云
“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”
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
心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期
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
现在心血管疾病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
一些年轻人不注意身体
也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
秋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
医生:年轻人也应多注意
近年来,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,20~29岁的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.3%,且患病高风险的中青年治疗状况并不理想,64.4%的人并未接受过医学治疗。该数据由首部《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》披露。
白皮书数据基于311 份 20~45 岁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电子病历和 5639 份 20~60 岁手机用户调研问卷,对受调研者所从事的职业、工作状态、生活作息、饮食方式、患病风险以及过往疾病史和家族病史等多维度进行了深度调研、全方位分析。该白皮书由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-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牵头发布。
专家表示,年轻人熬夜工作、学习、玩手机、在网吧通宵打游戏,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过度疲劳,而有的人在患感冒、腹泻之后仗着自己年轻没有好好休息,这都会导致“心力不济”。
为什么秋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?
这是因为秋冬季天气变凉后,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导致血压升高,心率增快,心肌耗氧增加。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,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,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。如果不注意保暖,再患上感冒等感染性疾病,亦可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。
有哪些症状值得注意?
1、心梗的信号:感觉胸闷、胸痛,像有石头压住胸口一样,持续的时间长,或者胃部出现不舒服的症状,如恶心想吐、疼痛等,还有出汗量非常大且伴有头晕的症状,这些往往是心梗带来的信号,严重的还会带来猝死的可能。出现以上症状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。
2、心律失常的信号: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的过快、过慢以及跳动的不规律,而心悸通常感觉心慌、神经敏感、心前区的不适,往往是心律失常的一种,如果偶尔出现一次,是没有关系的。跟饥饿、过度劳累、精神的状态有关,调整下饮食,睡眠充足就可以了。但如果总出现这种情况,就要注意了,极其有可能是危险的心律失常,要去医院就诊。
3、心衰的信号:高血压患者的脑神经出现紊乱时,就会造成心悸的现象,尤其在晚上表现的很严重,睡觉心悸的喘不过气,很有可能就是心衰的表现。所以,出现不适症状时,一定要去医院就诊,避免带来更大的危险。此外李医生还提到,家里最好常备一些急救药,最便宜常见的是硝酸甘油片,但这种药的缺点是容易失效,保存要注意避光,还有像复方丹心滴丸、速效救心丸也可以备一些。不过吃了这些药后疼痛没有缓解,或者胸痛的时候伴随大汗,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来医院,因为在心脏病里有个比较凶险的病叫主动脉夹层,这种情况的治疗和冠心病相反。如果突发胸痛,尤其那种撕裂样疼痛、背痛,就要尤其小心,家里有条件的话要及时量血压。但痛到大汗淋漓时,还是应该马上打120到医院就诊。
如何预防?
01
注意保暖一定要注意保暖,尤其是中老年人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病人,随着气温变化增减衣物,不要让身体觉得忽冷忽热。气温很低时要保证合适的室内温度,外出时记得做好保暖防护。
02
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,尤其老人家要保证每天至少7-8小时的睡眠时间。
03
避免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的话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,心脏负担增加,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、猝死等,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。还有一些本身就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者肺气肿的病人,呼吸道管理不好的话,急性支气管炎发作,可能导致体内缺氧诱发心脏病;另外本身有哮喘的病人,也要注意因为哮喘导致缺氧诱发心脏病的情况。
04
适量运动适当运动锻炼,如慢跑、散步、打太极、做操等,但注意不要清晨运动,最好等太阳出来才运动;天气不好可在室内进行锻炼,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,不适宜剧烈运动。
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注意什么?
规律用药
定期到医院看医生,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药物,另外注意控制血压,经常测血压,调整用药量,避免血压反复波动。一旦出现胸闷、气急、咳嗽、头痛、头晕等症状,要及时就诊。
改变生活习惯
尤其平时有吸烟的病人,要注意戒烟,同时也要远离身边的二手烟。
清淡饮食。冬天很多人喜欢吃火锅等重口味高热量高油的食物,老年人要尽量避免,高尿酸病人、痛风病人要少吃海鲜,避免痛风发作,因为疼痛的刺激也会诱发心脏病。
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过于兴奋或因生闷气导致血压波动,诱发疾病。